最新初中的历史教师教学工作总结4篇
在繁忙的初中任职期间中,做为历史教师你一定都积累了不少工作经验,那么你的教学工作总结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最新初中的历史教师教学工作总结,仅供参考,欢迎大家的参阅。
最新初中的历史教师教学工作总结1
本学年度的教学工作已基本结束,为了更好地做好今后的工作,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本人特就这学年的工作小结如下:
一、教学方面
本学期,本人任教高三年级三个班的历史课。一学期来,本人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勤恳、坚持不懈的精神从事教学工作。但是由于一个是文化班、两个特长班学生水平差距较大,程度把握不太准。我在教学工作中还是遇到了不少困难,比如,如何吃透教材,如何将教材的内容上下联系,如何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会自主学习等等问题。针对这些情况,我在自我反思的同时,虚心向有经验的教师讨教经验。在教学中,认真钻研大纲、努力吃透教材,积极开拓教学思路,同时把一些较先进的理论及先进现代教学手段灵活运用于课堂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及合作交流、自主探究、勇于创新的等能力。
二、纪律方面
本人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不迟到、不早退、无请假。在工作中,尊敬领导、团结同事。平时,勤俭节约、任劳任怨、对人真诚、热爱学生、从不闹无原则的纠纷,处处以一名人民教师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言行,努力提高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三、业务方面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业务能力要求的提高,本人在教学之余,还购买大量的专业书籍,如《国史大纲》、《放宽历史的视野》、《全球通史》、《中国大历史》、《极端年代》等,一方面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努力充实自己,另一方面给学生介绍一些新的历史知识和理论。同时也挤出时间来学习现代教育技术,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来丰富自己的教法,引导学生对历史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四、不足方面
本学年度来看,工作中依然存在些问题,比如说:在教学中如何将趣味性与时效性相结合还需要下功夫,而且在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问题也还缺乏一些有效地办法,这些都是我在以后的工作中要不断努力地方向。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要不断总结经验,力求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还要多下功夫加强对优生的辅导,为高考做好准备。
最新初中的历史教师教学工作总结2
一、研究课标,紧扣重点
对中学一线教师而言,当然希望课程标准的指导性、可操作性越强越好。但现有的课标显然不对我们的胃口。它太宽泛,太模糊,使用的大都是很抽象的语言,如“知道”“了解”“理解”等等,让人无所适从。要了解哪些史实,掌握到什么程度,很难定位。但课程改革的专家们是高度评价这个课标的。说课标就是要宽泛,否则教材就会千篇一律。教材由统编制到审议制的变化是受到高度肯定的,也是新一轮课改的重点。所以我们抱怨这个课标不好非但无济于事,而且还被认为是唱反调。因此能做的只能是仔细研究它,根据我们自己的理解来揣摩它,抓住重点知识。我们备课组在一个单元教学开始前,先看课标的要求。比如必修3的第一单元是这样写的:
(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2、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3、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4、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根据这些描述,我们备课组的四个成员讨论研究,达成共识。第一节内容中诸子百家只要求知道,可以理解为简单识记就可以了。百家争鸣局面的重要意义既然要求认识,那么很明显要作为重点处理。而要认识其意义势必要结合其产生的时代背景考虑,所以百家争鸣的产生背景、百家思想的实质共同处、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就要讲到位。孔孟荀等儒学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要求了解,应该比简单识记的要求高。教学中要把孔子的贡献总结全面,孟子荀子的主张从仁政、民本思想、伦理观三个方面对比掌握,民本思想学生可能较难理解,需要适当解释其内涵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其成因。第二节重点分析儒家思想在汉代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要教会学生从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迎合汉武帝大一统的需要以及汉武帝的一系列尊儒措施最终确立了儒学正统地位两个角度分析。第三节重点学习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把握理学、心学的主要内容,分析其本质的共同点。第四节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重点放在黄、顾、王三位思想家上,把握其思想的共同处:即反君主专制的民本思想、重商思想、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要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清楚。通过讨论课标,备课组就重点内容形成一致的看法,具体教学中就容易做到统一。
二、整合教材,化繁为简
新教材刚出来的时候,大家就都觉得很不适应。专题性强,跨度大,面广量大,支离破碎。有些地方罗哩八嗦,有些地方语焉不详,教学难度确实很大。我们备课组在教学中,通过共同备课,把每一节内容都整理成一个简单明了的知识结构。如果教材内容体系不够清晰,就大胆整合,尽力使其清晰化。比如必修3的第一单元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课文子目是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孔子和儒学、战国时期儒家代表,我们就没有用这种目录,而是按照课文标题把结构分成两大块。一块百家争鸣,从概念、形成的原因(根本、具体、、实质、历史影响几个方面把握。另一块儒家思想的形成,分成两点,春秋时候产生,战国时期初步发展。春秋时期孔子的贡献把握三个方面:教育上的私学、有教无类,著述上的整理六经,政治思想上创立儒学,提出“仁”的道德伦理观以及民本思想。战国时期的初步发展把握孟子荀子的思想,分别从仁政、民本、伦理观三个方面分析掌握,荀子思想增加一点综合法家道家思想改造儒学的内容。还比如第三单元第三课“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内容特别烦乱,我们就完全改变了教材的子目,设计了这样的结构:
(1、传入:把握内部外部原因以及传入情况。
(2、广泛传播:重点掌握原因,分四点:五四运动的促进;先进知识分子的大力宣传(并把他们的宣传活动概括为几句话:写文章,组社团,译原著,纪念劳动节、;问题与主义之争的影响;中—共早期组织有计划的宣传(办刊物,办学校、。
(3、传播特点:突出与工人运动的相结合以及马克思主义与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斗争。
(4、影响:一大批先进知识分子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为中国提供了新的救国方案,为中—共诞生奠定思想基础。这样学生听课、记笔记、巩固复习都比较顺畅。对教材的处理,我们的体会是一定要尽量把课本内容整合成清晰直白的结构,教师好讲,学生也好学。
三、深入浅出,解析疑难
很多教师都反映新教材来不及讲,时间总是不够用。确实,由于教材专题式的体例,跨度大,加上政治经济文化的割裂,使我们对这套教材普遍没有好感。它对学生基础知识的要求很高,但目前大部分学校的文科生源都不理想,高一又普遍不重视历史学习。文科班上课,问题问下去没有反应,教师不得不放慢速度,尽可能把每个知识点都讲清讲透。还有的教师则因为课标难以把握,教学就宁多勿缺。所有这些都影响着教学进度。解决的办法就是大胆取舍,不能面面俱到,每堂课的教学肯定要突出重点难点。我们的做法是,只要求简单识记的`知识课堂上就一带而过,记不住自己课后去记。课堂教学时间主要用在解决重点难点知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上。比如必修3第二单元第一课“发明和发现的国度”,讲的是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每个领域的成就除了一些容易产生误解的知识点解释一下外(比如浑仪学生常常和浑天仪混淆、,基本上就是划书,没有什么好讲的。我们的重点就放在解决两个问题上。
(1、中国古代科技为什么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
(2、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如此辉煌,为什么率先进入近代社会的却是欧洲?近代中国科技落后的原因何在?通过这两个问题的解析,提升了学习的高度,并且以后学习第七单元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历程中17世纪欧洲近代科学的诞生时,分析其诞生原因,还可以彼此对比呼应。教材有些地方写的相当简单,但往往埋伏着学生不理解的问题。比如第七单元第三课“蒸汽和电的革命”最后一个子目中写到“生产力的发展也改变着社会结构和世界形势,资产阶级开始确立对世界的统治”,问学生这些话怎么理解,几乎都说不上来。这些问题其实必修2里讲的很详细,但学生早就已经忘光了,教师在这里就必须花时间重复讲解强调。
最新初中的历史教师教学工作总结3
时光匆匆,又一个学期结束了,这个学期是在紧张、忙碌、充实、成长中度过的,坦率地说是我参加工作以来成长最迅速的一段时间,不仅仅是在教学业务上,更多的是在教学经验上、在教育教学心理承受能力上……
感谢学校领导对我的信任,继续安排我教八年级的历史课并承担备课组长的工作。
学校对我的信任是我工作的最大动力,并时时刻刻激励着我,用心去克服工作中遇到的一切困难,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地完成每一项工作,以不辜负学校领导对我的殷切期望。
八年级的历史组有耿老师、李老师和李红老师,加上我一共是四个人,她们是我工作中愉快的合作伙伴。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她们经常替我分担一些组里的工作,在这里真诚的向他们道一声:谢谢!
对于我而言,与其说是和她们在一起工作,还不如说是我在向她们学习,坦率而言,我从她们身上学到了许多东西,和她们相处如沐春风、和煦温婉而生机勃勃。团结的团队是我成长的沃土,并且不断地给我信心和勇气,闯过一个个难关。
在平时的上课过程中,我注意观察学生,并且注意调整以往我的教学方式,根据他们以前学习的习惯,一点一点地使历史课堂走进他们,让他们适应八年级的历史学习,同时也使我适应了同学们。
教学工作中遇到的每一个问题、困难都是我成长的催化剂,这催化剂往往也会生出快乐的小泡泡。在与学生们的不断磨合的过程中,学生渐渐地了解我、接受我的授课方式,进而了解怎样去学习历史,更学会了去懂得历史。
区质量检测考试中,我所任教的八年级十一班、十二班、十三班、xx班、十七班和十九班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而且,在区里各校评比中八年级考试成绩各项指标遥遥领先,这是八年级全体历史老师共同努力、团结合作取得的成果。
这个学期八年级历史组组织了“动手做历史”活动,不仅增添了历史学习的趣味性,同时,也使历史走进了学生,让更多的学生喜欢上了历史,喜欢上历史课。
作为备课组长,不仅要积极组织各项活动,更要把日常的教学工作做好。每个周三的第二节课是我们的集体备课时间,每次集体备课我们都认真准备,做到有效备课。备课是为了上好课,课堂我认真、严谨地完成授课任务,力求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我们给每一课都配上了随堂练习,在完成正常的授课任务的同时,每次我都认真准备随堂练习、单元测试题、综合测试题以及复习提纲;这样精心准备的习题,使学生精练、老师精批,提高了教与学的效率,真正做到了事半功倍。
在近四个月的教学过程中,我经历了太多以往我没有经历过的事情,使我在教育教学心智方面不断成熟,以上仅仅是教学工作中的一点点。其实,每一位老师的经历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相同或相似。
四个月来,有烦忧的时候,也有快乐的时候,或许教育工作就是这样吧,我们面对的是不同的学生,每一届学生都有不同的特点,我们不能一味地要求学生来适应我们,更多的是我们应该调整自己来适应新的教育教学对象。作为备课组长,需要我付出更多的努力,需要我学习的东西还很多,年轻的我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不断认真钻研,不断努力,才能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使自己尽快成长。
最新初中的历史教师教学工作总结4
纵观近年历史高考,以能力立意,以知识为载体,对理论观点和史学方法及思想文化素质的考查渗透其中;依托教学大纲,又不拘泥于教学大纲,试题设计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突出创新;对历史问题认识水平的考查,强调生产力标准和实践标准,强调宏观与微观相结合运用知识的方法,体现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发展现;试题综合性强,既包括学科内知识与能力的综合,也适当引进跨学科知识与能力的综合;试题反映或折射社会现实的需要,不回避热点问题。下面是我在这一年里进行高三历史教学法的一些做法。
一、夯实基础,提高能力
高考的重要的目的之一就是为高等学校选拔出优秀学生,使他们得到进一步的深造和发展。高考试题作为人材选拔的一种手段,又具有知识面覆盖广、层次深、能力标准要求高的特点。
培养探究精神,提高思维品质,是二期课改的前进方向。强调能力立意是近年来高考命题改革的努力方向。于是一些人产生了一种错觉,以为掌握历史基础知识已经不太重要,重要的只是提高能力,这是错误的。这里有个对知识与能力的辩证关系的认识问题,也有个对历史基础知识内涵的理解问题。就能力与知识的关系而言,知识是能力的载体,能力是知识的运用,二者不能分割开来。忽视知识片面强调能力,能力将成为一座沙丘之塔;忽视能力片面强调知识,知识只能是一堆待工之料。
事实上,历史学科能力的考查必须以扎实的历史知识作基础,即使是解答那些对历史思维能力要求很高的理论分析性的历史问答题、小论文,如果没有全面准确地掌握有关的历史知识,其答案充其量也只是一副没有血肉的骨骼。就历史基础知识的内涵而言,我们绝不能将其简单地理解为时间、地点、人名、数据等只需记忆的“死知识”。历史基础知识,还应包括教材涉及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历史结论、历史现象、历史人物及其主要活动、历史事件及其基本线索和发展过程等在内。在高三历史教学中,我始终引导学生多看教材,让学生明白历史学习与其他课程的学习一样要细水长流,建议坚持每天花1小时,对教材进行阅读;不仅读教材,也读教材中的历史地图、情景图、图表、漫画等,了解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图讲史,从图中获取有效信息,建立紧密的图文关系,而后再挖掘图中的隐性知识等,从而掌握有关的基础知识。只有这样才能牢固掌握基础知识,才能夯实基础。
知识是能力的载体,能力是知识的运用,只有基础扎实,对概念充分把握理解,知识的运用和迁移才能灵活,思维能力才能提高。研究近几年的高考试卷和高考命题发展趋势,我们可以看到在学科能力的考查方面,高考以考查学生的学习潜能为重点。所谓“学习潜能”,是指学生到大学里继续学习历史的潜在能力。这种潜在能力,决不是死记硬背的能力,而是一种学科能力的迁移,所以也可以称作迁移能力。具体地讲,迁移能力是指学生能够把学习过程中逐渐积累起来的阅读、理解、分析、综合、比较、表达等能力运用到新的历史材料和新的历史情景中去,并且能够准确回答出根据新材料和新情景所提问题的能力。换句话说,考查迁移能力,就要“解除‘以本为本’的束缚”,适应“题在课本外,答案在课内”的命题新趋势。“题在课本外”,使高考试题具有了“起点高”的特点;“答案在课内”,又使其具有了“落点低”的特点。起点高,起于高校选拔合格新生的高度;落点低,落于高中教学的基本要求;合起来就是考查学生的学习迁移能力。我们教师应当明确:“答案在课内”,并不是“答案在本内”的同义语。
二、精选试题,把握方向
近年来,高考试题的题型趋于稳定,选择题、材料分析题成为基本的考试题型,但试题的灵活性提高了,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平时的训练中一定要精选试题,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不能搞题海战术。这是因为,我们让学生做题的目的是要巩固学生所学知识,查找知识漏洞,但做题不能只重视结果和结论,更要重视过程,要知来龙去脉,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而题海之战无异于将人引入无舵舢板,很难达到预定的彼岸。因此,无论是新授课还是复习课,我对试题的选择都特别注意到以下几个方面:
(1、在命题原则上,应以问题为中心、以能力立意为主、以人类所面临和关心的或现实的重大的社会问题为素材,巧妙地将理论观点、史学方法、思想素质和教育功能渗透其中,全面考查学生的人文知识和基本素养。
(2、在试题内容上,应强调历史学科的主干知识,注重检查学生的学习能力,大力摈弃“繁、难、偏、怪、旧”等方面内容,所涉及的内容应该都是历史学科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和主体知识。
(3、在试题设计上必须以高考试题为模块,命出适度的模拟题,不偏离《课程标准》、《高考考纲》。
(4、在答案设置上,应体现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尽量贴近我们学生实际认知水平,同时又能激励学生发展创新能力。
三、关注热点,贴近现实
历史出自“故纸堆”,但又是与现实紧密相关的学问。鉴古察今是学习历史的基本作用,贴近时代潮流,不避社会热点是上海卷的一贯传统,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大都与学科热点和社会热点紧密结合,体现历史为现实服务的特点。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一直引导学生不能只局限于埋头学好、掌握好课本知识,也要注意关注和参与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的探讨,积极寻找课本知识与社会现实的结合点,确定新的历史专题;不仅要有历史的回光留意生活中发生的日常“小事”,更注意观察影响世界趋势的国家“大事”,从而培养学生传承惩恶扬善的人文精神和中国史学“经世致用”的社会责任,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正确理念,也就是学史要以史入今,以史鉴今,史为今用,以历史知识、观点为基础,使热点和历史知识之间做到有机的联系。
文章地址:http://www.gxcha.com/jy/36514.html